龍分長幼難得見,潮州雙龍有跡尋【大同保安宮】龍柱介紹

Let's share!

Last Updated on 2022-09-11 by 梁 震明

大同保安宮

(圖1)保安宮三川殿。台北市的大同區文化,始於大龍峒,而商業活動是從大稻埕延伸至今。不過較為特殊的是保安宮的方位與淡水河平行,而新莊不論是廣福宮、武聖宮,還是慈祐宮的正面都是面向大漢溪。

「大龍峒」舊稱大浪泵,也叫巴浪泵或大隆同,源於平埔族凱達格蘭「大浪泵」社的譯音。清嘉慶7至8年間(1802~1803)有同安人六業戶,在此投資興建四十四間瓦店的街肆,俗稱「四十四坎」,並於入口處的西隘門牌坊上,題「大隆同」為地望。

大同保安宮三川殿

(圖2)三川殿前檐雙龍比較圖。清朝的龍柱並未要求兩柱需要完全對稱,且同治以前最有此特點。此外有如雞胸般鼓起的身軀上也有火紋出現,這種紅火纏繞的紋飾,一直是歷代龍身造型中未被忽視的元素之一。

四十四坎建成的第二年,即嘉慶10年(1805),同安人有感於保生大帝福佑,便在四十四坎東側隔巷,建築主祀保生大帝的大龍峒保安宮,至道光10年(1830)竣工。又曾於大正年間大修,並由陳應彬與大稻埕郭塔對場興修。

大同保安宮

(圖3)左龍柱是開口造型,意喻其為公龍。嘴巴內除了有上門齒外,還有四顆上下犬齒,位置也不是一般常見在靠近嘴口的地方,而是長於門齒和嘴角中間的位置。

大同保安宮

(圖4)除了口閉外,下巴的龍髯也是採用一長兩短的造型特徵。由保安宮母龍口閉的造型得知,當龍嘴閉合時,這兩顆門牙不僅會外露,連上犬齒也是。不過清朝匠師並非全都如此為之,如新港奉天宮正殿的只有門齒,而宜蘭昭應宮正殿與彰化孔廟的口閉龍柱,則是出現下犬齒裸露在外的情況。

保安宮的龍柱共有三對及一對花鳥柱,一對在三川殿前檐,是嘉慶9年(1804)時所立;另外兩對在正殿的前檐下處,位居內側的是大正7年(1918)的雙龍盤柱,而外側的是嘉慶10年(1805)時所立。至於後殿的花鳥柱則是立於大正8年(1919)。

大同保安宮

(圖5)三川殿右龍特寫。匠師以寫實的概念,鉅細靡遺地將龍頭所有細節詳實的刻畫出來,而且也重視骨架所產生的肌肉感與凹凸感,真實而逼真的將古老傳說的神獸表現的栩栩如生。

三川殿的龍柱有「嘉慶甲子年」的紀年款及「太學生陳常勇」的捐贈款。就筆者收集的資料來說,有嘉慶年款的清朝龍柱僅有四例,兩例在保安宮,一例在淡水福佑宮,一例在台南市普濟殿。

保安宮三川殿的龍柱,除了有嘉慶年款外,也利用開口閉嘴、頭部位置的高低及體態的差異等方式來區分性別,當然多數有紀年款的龍柱,其落年款的位置是在公龍柱上,所以「左尊右卑」的觀念對龍柱的造型表現上也多有影響。

大同保安宮

(圖6)保安宮正殿。中間的一對是日治時期的雙龍盤柱,左右兩側才是嘉慶年間的龍柱。

正殿外二柱的清朝龍柱,左柱上刻「嘉慶乙丑年」,右則是「鶴浦太學生王仲」等字跡,且皆各有4位仙人像。與三川殿不同的是正殿的單龍盤柱有仙人造像圍繞在柱後及內外側。此外雖然都是開口的造型,但是嘴開的程度,還是左柱較大,右柱較小。

大同保安宮

(圖7)正殿左柱特寫。由於是採用幼龍的造型,所以頭型較為方圓,龍角也較為短小。

保安宮的嘉慶龍柱除了區分公龍與母龍外,也似乎利用造型差異來區分成龍與幼龍,筆者認為正殿的是採用幼龍的造型,而三川殿的則是成龍。因為正殿的頭形明顯有如尚在發育的幼兒,較為圓潤,當然因為在文獻上沒有對的公母龍或成幼龍加以詳細的描述,所以匠師以擬人的概念,作為塑造性別或年齡差異的基準。

大同保安宮

(圖8)正殿的嘉慶龍柱。柱底水波紋面積不大,僅略微鼓起。

大同保安宮

(圖9)正殿龍柱人物造像特寫。

位於正殿前檐步口內2柱的八角雙龍盤柱,是大正7年(1918)所立,左柱上刻「大正七年歲次戊午五月吉旦」,右柱則有「大稻埕普願街弟子鄭萬鎰献」等字跡,依據廟史記載,在大正6年至8年(1917〜1919)保安宮曾進行一次大規模興修,所以這對雙龍盤柱是興修時改立的。而鄭萬鎰(1868〜1919)的生平於保安宮官網亦有介紹,其為大稻埕人,從事砂糖、米榖、麵粉等生意,商號「順成商行」[1]

大同保安宮

(圖10)右龍柱上龍特寫。此龍口含龍珠,所以一柱雙龍的上龍是公龍,下龍是母龍。至於此雙龍盤柱的佈置手法,是上為昇龍,下為降龍,且皆繞柱一次。昇龍龍頭居於柱內,降龍柱前,而兩龍尾則是相接於柱中前側處,但光復後兩龍尾則是降龍居柱內與昇龍置柱外側。又日治時期的兩龍並未互望,而光復後則是降龍眼睛彎曲朝上,以產生互動關係(以旗津天后宮三川殿1948年及台南大天后宮三川殿1960年所立雙龍盤柱為例)。

大同保安宮

(圖11)這對龍柱似乎是由兩位潮州派匠師所共刻,因為在臉型、眼型、臉鰭等部份造型上並非完全相似。

位於台北市寧夏路的陳德星堂,留有大正3年(1914)筆者所知北台灣最早雙龍盤柱,亦比保安宮此對早於4年,1914年落成的陳德星堂,是由台北名匠陳應彬負責,而保安宮大正年間的興修也是由陳應彬、郭塔掌舵,顯示雙龍盤柱的出現與陳應彬有所關聯。此外陳德星堂的雙龍柱例亦與保安宮有關,甚至可能出自同位潮州派匠師,為何筆者會如此認為,其理由有二:

一是在嘉義水上苦竹寺,有一對用砂岩雕鑿的清朝乾隆龍柱,因柱體刻上琴、棋、書、畫等物件,所以應是由潮州派匠師所雕,而新莊廣福宮的三川殿乾隆龍柱亦出現相同做法,也用觀音石刻成,顯示潮州匠師對台灣石材的運用及掌握,十分熟練。又日治初期因中國匠師返鄉而讓台籍匠師獲得重用的機會,台籍漳州派大木匠師陳應彬即是最佳例子。此外惠安派蔣馨族人匠師剛到台灣仍然喜好使用青斗石雕刻,顯示匠師對石材的掌握上,並非可以立即轉化。

大同保安宮

(圖12)右柱同刻東王公及西王母造像。東王公是駕龍出巡,西王母則是駕鳳出遊,鳳嘴還銜有仙桃。此種呼應式造像類型在桃園景福宮正殿也有,不過是採左右柱分別佈置。而西螺福興宮同治8年(1869)的龍柱亦可見到。

二是這對龍柱除了是少見的台灣早期雙龍盤柱外,其使用的工法亦是極為重要,將雲紋柱作為龍體及諸神浮凸八角柱外的重要依據點,再利用龍身、尾鰭或其他雲紋連貫諸造像,以增加穩定性和連結性,如此一來,整體神龍與柱體便能分離,更有神龍盤柱的效果。而在日治大正時期的龍柱中,也以辛阿救使用此工法最為明顯。所以顯示這種工法的使用與潮州派關係緊密。

大同保安宮

(圖13)人物造像特寫。

大同保安宮

(圖14)人物造像特寫。

大同保安宮

(圖15)此雙龍盤柱運用雲紋柱的方法,十分巧妙,例如駕鶴仙翁是鶴身與雲紋柱相連,而雙翅則是完全鏤空;攜盤仙童則是腰部與雲紋柱相連,雙腳站於雲紋上;龍爪抓球的部分,則用極為長細的雲紋柱支撐。雲紋柱的利用在關渡宮所藏乾隆年間的龍柱亦可見到,這種繁瑣又極需巧思的工法,展現匠師過人的技巧與思慮,對台灣龍柱的發展提供嶄新的一頁。

因此筆者認為保安宮的這對雙龍盤柱是由潮州派匠師所為,且透過陳德星堂作品的磨練後,達到更為成熟精練的風格。

大同保安宮

(圖16)人物造像特寫。柱後所刻題材應是騎獸乘禽的八仙慶壽群像。

大同保安宮

(圖17)騎鶴仙人特寫。


[1] 依據廟中捐贈碑記載:「三保大稻埕普願街謝萬鎰金五千大圓、同保同所港邊後街辜顯榮金叁千五百大圓、」可知保安宮大正年間的興修,謝萬鎰是個人捐贈金額最高者,次高是辜顯榮,也因此正殿的雙龍盤柱會刻上其姓氏,以達謝他的慷慨解囊之舉。此外正殿一竹節窗亦刻有其姓名。


檢視較大的地圖

總瀏覽 13,519 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