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on 2025-04-19 by 梁 震明
歷經兩百多年的發展,會演變出什麼樣的不同面貌,對後來的台灣龍柱發展又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龍柱在台灣廟宇中是極具特點的石雕作品,不僅具有文化象徵意涵,亦是可作為理解台灣三百年來鄉鎮開發及經濟活動有趣而生動的參考標的物,非常值得大家一起來深入認識。
梁震明

台灣清朝龍柱分佈情況介紹
現存台灣清朝蟠龍柱共有63 對左右,並分散於40間廟宇之內,從乾隆到光緒時期每一對龍柱的造型皆不盡相同,故也豐富了台灣龍柱文化的面貌和造就值得駐足觀賞的價值。
清朝統治台灣,從清將施琅於1683年攻取台灣,到1895年甲午戰爭後割讓給日本為迄,實質統治台灣的時間共213年。以紀年龍柱來論,全台最早的柱例出現在清朝乾隆中期(1756〜1775)左右,為北港朝天宮觀世音菩薩殿龍柱(1775),也就是清朝統治台灣後92年才出現。

又如以實物而論,則台南開基天后宮三川殿(1765)可能是現存最早的一對清朝龍柱。至於北台灣最早的紀年龍柱為北投關渡宮右廂房,在乾隆48年(1783)所立昇龍盤柱,不過北台灣現存最早龍柱,應該是新莊慈祐宮在乾隆42年(1777)立於正殿者,而稍晚的新莊廣福宮三川殿(1780)與正殿(1780),也早於關渡宮者,也正好說明當時的新莊地區是北台灣相當重要的經貿中心。

分佈在台灣北部的現況
目前就筆者所收集到的全台清朝龍柱共有63對,而北台灣共有18間廟宇32對之多,且多數廟宇是集中海港或河港等地區,例如淡水、艋舺(萬華)、新莊的就各有3間廟宇,而其餘的則是在分散在北投、士林、中和、板橋、金山、桃園、大溪、北埔、新竹市和竹南等地;其中屬於台北市及新北市共有26對、桃園市3對、新竹縣市3對。
屬於乾隆年間的可能有6對,屬於嘉慶、道光及咸豐年間的有7對,屬於同治與光緒年間則有19對。擁有紀年款的龍柱共有24對,最早的是乾隆48年(1783),最晚的是光緒20年(1894),這長達112年的時間,也為北台灣清朝龍柱提供了多樣風貌與各自不同的造型特色。而降龍柱例是主流,共有29對,昇龍僅有3例,各在台北關渡宮(1783)、萬華祖師廟(1870)及北埔慈天宮(1874),但仍未出現雙龍柱例。

分佈在台灣中、南和東部的現況
中台灣最早紀年與實物龍柱皆為朝天宮觀世音菩薩殿龍柱,而南台灣最早紀年龍柱為嘉義新港水仙宮於乾隆45年(1780)所立,次晚為水上苦竹寺(1789);而以實物來論,最早的是台南市開基天后宮於乾隆30年(1765)所立。東台灣則筆者僅發現二例,且未有紀年款,為宜蘭昭應宮的兩對道光14年(1834)所立龍柱。
至於清朝中、南、東台灣龍柱發展情況,在中台灣的部分,共有9間廟宇11對,為苗栗縣市1對、台中市1對、彰化市2對、鹿港3對、西螺1對、北港2對、土庫1對;其中屬於苗栗縣及台中市各僅有1對、彰化縣市5對、雲林縣市4對;又屬於乾隆年間的有1對,屬於嘉慶、道光及咸豐年間的9對,屬於同治與光緒年間則僅有1對。

南台灣則有12間廟宇19對,為新港3對、水上1對、台南市10對、高雄市2對、屏東市1對、內埔2對;其中屬於嘉義縣市4對、台南市有10對、高雄市2對、屏東縣市3對;屬於乾隆年間的有4對,屬於嘉慶、道光及咸豐年間的有13對,屬於同治與光緒年間則有2對。
東台灣則有1間廟宇2對,為宜蘭市2對,皆屬於道光年間的作品。這種分布情況與清代台灣先民開墾時間及地域經濟發展十分吻合。

中、南、東台灣清朝龍柱中刻有紀年款的龍柱共有11對,最早的是乾隆40年(1775),最晚的是同治10年(1871),之間共隔97年。與北台灣不同的是,未出現昇龍柱例,但產生「乾坤交泰」的例型,也就是昇龍與降龍各刻於一柱上,柱例有2,一在鹿港龍山寺五門殿(1931),一在屏東內埔天后宮三川殿(1849)。

透過海運運送到台灣
清朝龍柱多數是從中國運送而來,也就是台灣廟宇透過仲介向中國石雕工廠訂製所需的龍柱,再經由海運運送而來。但也有例外,而筆者認為可能有21對龍柱是在台雕刻並用本產石材,有2對則是石材外來,但由在台匠師處理,尤其是同治光緒年間數量最多,象徵當時台灣經濟情況,已經能夠完全提供一批中國匠師在台工作所需。此外來台的中國移民中,以粵派匠師最早到達台灣,而閩派似乎一直要到咸豐年間才有匠師渡海來台工作,不過兩者的酬勞似乎有明顯的差異,這種情況在日治時期又更為鮮明些,往往是閩派匠師的地位略勝一籌。
台灣龍柱造型有著不斷演變的特質,尤以清朝龍柱最為明顯,好符合台灣民眾的認知與要求。例如龍珠,在早期是大如棒球,但後期就逐漸縮小,小如乒乓球。而清朝龍柱口含龍珠比例較高,且不分左右,皆會含有一顆龍珠,以內埔天后宮正殿為例,龍嘴幾乎被龍珠塞滿。日治時期左龍嘴中偶爾會含有龍珠,但柱例數不多。
就現有資料來分析,全台廟宇中擁有乾隆年間共有11對,嘉慶6對,道光18對,咸豐7對,同治15對,光緒6對,總共63對龍柱,而為求說明的方便,筆者將整個清朝龍柱風格區分成乾隆中期(1756〜1775)、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1776〜1820)、道光咸豐時期 (1821〜1861)和同治光緒時期 (1862〜1895)等四大時期。

乾隆中期
為1756至1775年所立龍柱,共出現2對龍柱,中台灣1對,南台灣1對。初期龍柱是龍與柱關係曖昧,造型線條模糊圓鈍,龍頭佈置方法是下巴靠於柱體,龍身時常隱沒於石柱中,而後期則是龍與柱分開,線條清晰,龍爪孔武有力,已經與乾隆晚期作品類似,共同特色則是神龍刻於圓柱上,柱底水波紋處未鼓起。

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
歷史時間共有46年,該期最早紀年款與最晚相距38年,共出現15對龍柱。至於北台灣則有9對,中台灣3對,南台灣3對。此期龍柱共同特色是龍與柱已經分開,輪廓明顯,線條清晰,且結構嚴謹,龍爪孔武有力,多數龍爪未抓住火球,已將神龍刻於八角柱體,並將捐贈紀年款刻於柱體內側,柱後亦開始出現八仙慶壽、琴棋書畫和幼龍等附屬造像,而柱底的水波紋在乾隆晚期多數尚未突起,不過嘉慶時期開始已經逐漸變成慣例。



道光到咸豐時期

歷史時間共有41年,該期最早紀年款與最晚相距38年,共出現25對龍柱。至於北台灣則有5對,中台灣9對,南台灣9對,東台灣2對。依據龍頭表情,可分溫馴型和兇猛型兩種。
溫馴型出現在嘉慶到道光年間,兇猛型則是咸豐年間居多。此時期柱例多出現在台灣中南部,且出現「乾坤交泰」的柱例,以開口閉嘴區分性別柱例增多,仰首角度大,尾鰭佈置以垂降尾居多,柱後喜刻鳳凰麒麟等附屬造像,咸豐年間多為三角額型且柱眼開始向外突出,且刻上紀年款也已逐漸成為慣例,柱後則是開始出現麒、麟、鳳、凰、鶴和蝙蝠等造像。
同治到光緒時期
歷史時間共有34年,該期最早紀年款與最晚相距32年,共出現21對龍柱。至於北台灣則有18對,中台灣1對,南台灣2對。共同特色是柱例多出現在台灣北部, B字尾與三尾長分鰭的使用,龍鬚往嘴角靠近,前爪與雲紋柱相連,龍柱柱體變大,使用觀音石材的比例增多,左為鰲魚右為幼龍的柱例出現。

由於台灣多數清朝龍柱是由中國進口,提供了後代匠師許多參考的依據,也在他們不斷精進求變下,最終在日治時期開花結果,培養出優秀的本土匠師們,更讓台灣廟宇喜立龍柱成為一種極具特色的風潮。
【安心又好用 Delta 2 戶外儲能電源 】EcoFlow
【高CP值戶外移動式冷氣 SAC700】SANSUI 山水
【真實還原書籍色彩 時尚 LED QI無線充電護眼檯燈】奇美 CHIMEI
【超高畫質讓您越看越喜歡 55吋 QD Mini LED 智慧顯示器】iNclo 優特科技
【跟雞湯一樣好喝 世界品質金獎章 日月養生滴雞精】芳茲
【一吃就會愛上的巴斯克生起司】亞尼克
【真的粉好吃 人氣熱銷 招牌檸檬餅】一福堂
【好吃又美味 富含鈣質 炭烤竹莢魚】練家班
【追劇看球賽必備 水牛城辣雞翅】香雞城
【跟活的一樣新鮮 胡椒蝦款 活凍泰國蝦】段泰國蝦
【旅遊外拍真好用 Mini 5 Pro 空拍機/無人機】DJI
【四人出遊最佳車宿方案 韓系品牌 多功能車尾帳】KZM KAZMI
【用來用去 還是這種最好用 好收納 折疊露營桌】NEXTION 旭暮鐵桌
【經久耐用 永保如新 純鈦環保餐具套鍋組附收納袋】鎧斯Keith
【還在慢慢煮 一爐搞定 高功率瓦斯爐4.1kW】Pro Kamping領航家
【就是要寵愛您的耳朵 山水 聲の魂 氣動Hi-Fi 藍牙音響】SANSUI
【不要再猜拳洗碗了 大理石白8人免安裝紫外線消毒洗碗機】CHEFBORN韓國天廚
【書畫創作用 濃墨等級 開明花仙系列 100ml 花仙 茶墨 青墨】開明墨汁
【如何寫瘦金體:剖析基本筆畫與部首】侯吉諒著 木馬文化出版
【絕對是經典好書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李乾朗著 遠流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