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st Updated on 2022-09-05 by 梁 震明
龍洞灣岬的四稜砂岩,是全台最堅硬的岩石,因為它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其硬度可以劃割玻璃及部分鋼鐵,膠結得又很緊密,岩色呈灰白色,在破裂面常可見石英顆粒,屬於沈積岩的一種,是淺海沈積環境下的產物,在凹陷的岬面上,常可見許多邊緣呈鋸齒狀的岩層,交疊並平鋪其上,亦與斷層線縱橫交錯,故滿佈各種粗細不一的線條。
鋸齒狀岩層是由節理所構成,是砂岩地形常見的現象,當堅硬的砂岩,受大強大壓力擠壓時,十分容易破裂,形成互相垂直的裂紋,後又經過海水不斷侵蝕切割,而較為脆弱的節理,逐漸剝落,最終形成鋸齒狀的邊緣,這也造就龍洞獨特的地質景觀與風貌。
常常可以跟攀岩愛好者、潛水客和釣客擦身而過,這就是台灣東北角龍洞的日常寫照。有著磅薄氣勢的懸崖峭壁,有著渾然天成的海蝕洞奇觀,有著白岩聳立的海岬地貌,有著超乎想像的地質結構,以及一望無際的藍藍大海,這就是龍洞的迷人之處。
用毛筆表現線條,是水墨藝術的重要元素,找尋適合呈現此特質的題材,必然成為水墨創作者無法逃避的重要的課題。 無論是梅蘭竹菊,還是斧劈披麻,在前人的開發下,皆有著令人佩服不已的藝術成就。 透過提按頓挫粗細濃淡,將線條美學與現實物象完美組構,也讓後學們深深有感而不斷的傳承與效法。
粗糙的表面,特異的造型,脫俗的結構,與滿佈的線條,當靈感枯竭時,不用花費太多氣力,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就能抵達,這就是我選擇畫龍洞的最大原因。既然選擇,也就必須花費最大的力氣,將它走透看透。
長年的觀察與密集的走訪,就算是頂著烈陽汗流浹背下 ,也是不能躲避的功課。雖然最近比較往花東地區采風,也在那裡找到了新的創作題材,但那個學習對奇岩海濤的觀察方法,與拿捏作品元素的取捨過程,直到今日,還是讓我深感收獲良多,難以忘懷。
東北角龍洞不算是一個太大的地方,但上上下下,還是會讓人氣喘吁吁。有絕崖,有奇石,有海岬,有烈陽。龍洞入口有三處,卻都難以一次走完,每次前往朝聖,都只能選擇一個。一趟兩三個小時,也保證讓人隔天雙腳抽痛。有機會就來看看,多年來也忘記來了幾次,拿起Canon相機爬遍所有的景點,拍了數千張影像檔,但越是深入了解,越是覺得造化無窮,越覺得更應該謙卑,就如同書法家的日課,累積了數十年,一本帖寫了數百通,還是一遍又一遍的寫,深入了解之難,無法想像,這也是之前持續創作此主題的緣故。
來龍洞這麼多趟,最難忘的插曲,還是之前玩空拍機 拍攝龍洞景觀那段期間。在第三趟飛行的最後階段,竟然因為電力耗盡,而在我眼前掉入海裡。當時心中有無限的懊悔,為何不再飛近一點? 為何這麼貪心飛的太遠? 為何不把之前的影像存檔再飛? 但再多的悔恨也無濟於事!想的跟做的不一樣,或許只有冒險,才能有更多收穫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