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on 2022-09-11 by 梁 震明
(圖1)左上是三川殿後檐的右龍,右上左龍;左下是正殿的右龍,右下則是左龍。從這張比較圖我們就能發現位於三川殿的左龍造型與其他的有所不同。
武聖廟始建於乾隆25年(1760),奉祀漢壽亭侯關羽,是北臺最早的關帝廟,與慈祐宮、廣福宮並稱為新莊三大廟。
武聖宮共有三對龍柱,比較重要的兩對清朝龍柱,一對在三川殿後檐,另一對在正殿,這兩對龍柱都有同治年間的題款。
(圖2)三川殿右龍柱,龍舌屬於瘦長型,亦有一排上門牙。
(圖3)三川殿後檐左柱的龍嘴屬於圓弧狀,而龍髯則是中長左右極短。中髯長左右短,這種特點在鹿港天后宮道光年間及龍山寺正殿同治年間的龍柱上也能見到。
若是比較這兩對龍柱可以發現,正殿的與三川殿後檐右柱是採用相同的造型,但是左柱則是風格迥異。這也是筆者收集的清朝56對龍柱裡,僅有三柱造型相同的柱例,至於發生的原因,仍不甚明瞭,有待往後的考證。
(圖4)三川殿後檐左龍柱頭部特寫。
三川殿後檐的八角單龍盤柱是同治4年(1865)時所立,左書「同治乙丑年瓜月吉置」,而右龍則有「黃河城重修」及「信士鄭子印、子盆仝敬立」的字跡。
兩龍的龍身佈置亦不相同,頭形、雲紋表現也不同。例如左龍龍身的尾部是繼續纏繞柱體第二次,右龍則是佈置成B字尾。右龍後方有仙人,左龍柱則全無其他的紋飾,右龍尾鰭數為三,左龍則是五。不過兩龍都有窄細的長舌,並突出至嘴外。
(圖5)正殿左柱龍嘴特寫。
(圖6)正殿左柱上捐贈款特寫。
正殿的左柱有「同治、乙丑年梅月榖旦」,右柱則有「賞戴花翎候選知府林奠國敬謝」等字跡保留,但是紀年款的「同治」二字與「乙丑年」三字分屬不同風格的字體,且「乙丑年」三字的字跡與三川殿後檐有年款的龍柱較為接近。
(圖7)正殿龍柱將下巴的龍髯、火球、前爪及雲紋相連在一起,這是同治年間的龍柱較為常用的手法,並沿用至光緒年間。
(圖8)屬於八字形的嘴形。雖然正殿右龍的雙唇並未緊閉,但是開口的程度還是小於左龍。
正殿的雙龍也都有窄細的舌頭,且左龍舌尖含有龍珠一顆。額角突出且鼻樑上有三根長刺,臉頰有三顆突起物,有兩顆門牙,嘴為扁寬,柱體後方都未有仙人造像,僅有與地面平行的雲紋繞柱。
(圖9)平面化的龍頭造型與頭部擺置的角度有關,也就是左圖柱體2能產生平面化的視覺效果會高於1(箭頭所指是我們眼睛觀賞時的方向)。
(圖10)趨近於平面化的龍頭造型是其最大的特點,而非是圓渾內斂,以這種方式呈現龍頭的手法,在其他廟宇中尚未見到。如此呈現可以增加龍頭的視覺效果,也就是更容易一目了然龍頭的位置。為何說是平面化?這是因為匠師把原本應該見不到如此多面積的頭頂讓我們見到了,自然也就增加了觀賞的面積。此外其向外極端突出的柱眼,在淡水龍山寺正殿咸豐龍柱上也能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