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為上】膠量多寡對墨色表現的影響

Let's share!

Last Updated on 2023-02-04 by 梁 震明

根據筆者試用的經驗,發現液態墨出現白光的機會,是遠遠的多於固態墨。而這種白光的現象,其實是由膠質的反色光所造成的。但為何固態墨出現白光的機會,會少於液態墨。這是因為固態墨在製作的過程中,加入杵擣的步驟。而又為何杵擣能減少墨中的含膠量。正是因為墨團受到外力的擠壓後,會將多餘的膠質排出,而能減少在墨中的含量。

墨之精

墨之精

會造成墨色中,有紫光、黑光、青光和白光之間的差別,就筆者的看法,是認為紫光、黑光和青光,與所含碳粒的粗細有關。當墨色中反射出紫光時,則是代表所含碳粒最細,而青光則是最粗。至於白光,只有在墨中,所含膠量過多時,才會出現白光(而這種白光,其實就是膠光)。此外,「紫光為上」的說法,似乎也是由晁氏首先提出的,而後代則是繼續沿用這樣的說法。

手捏墨

可是在宋代,我們知道是以生產松煙墨為主的年代,而大部分的松煙墨,卻是屬於偏青光的墨色。也因此,晁氏的說法,似乎是與現實不符。不過,在筆者試用的墨品中,雖然也很難找到可稱為紫光的墨品,但當筆者將油煙墨和松煙墨相互研磨時,竟產生出如紫光般的墨色來。而這種情況的發生,應該是因為油煙墨的墨色是屬於紅光類的咖啡色光,而松煙墨是屬於偏藍光類的青色光。又當這兩種墨相互研磨時,就會出現色光混和的現象,而變成前人所謂的「紫光」。所以,晁氏所說的「紫光」,應該是屬於含細碳比例較多的松煙墨。

玄華

液態墨雖然是以液體的狀態加以保存,但在墨品的濃度上,依然有所不同的,依開明所製墨品的濃度來看,「墨乃寶」是屬高級濃墨、「玄龍」為濃墨、「玄華」為濃墨(高濃度)、「玲瓏」為濃墨液(高濃度)、「墨之華」為濃墨及「青墨」為濃液墨;而祥碩堂的「墨祥」屬超濃墨,又「墨之舞」屬濃墨。可見液態墨的廠商,在所製墨品的濃度上,是有意作區分的。

墨祥

此外,濃度越高者,往往價格也較為昂貴。就其墨品的標示原則來說,會用不同的文字加以註明。例如「超濃墨」、「濃墨」和「中濃墨」等,當然也有些未加以標明的。而就筆者的使用經驗來說,當液態墨的濃度越高時,則所用的膠質,黏性就越強,但其墨色的黑度,也是最高,膠質的反光,也是最強。

雖然液態墨的濃度,也與所含的水分多寡有關,但就筆者的感覺來說,製作濃度越高的墨品,似乎在所選擇的膠料上,會比濃度低的墨品,來的更為黏稠。也就是說液態墨的廠商,會選擇不同的膠料,來製作濃度不同的墨品。

未標明的液態墨,則多數皆可直接的使用,且使用上,也比較感覺不出膠性的強弱,對筆尖運行的影響。也因此,若我們是使用濃度較高的液態墨之焦墨,則是最好先用。否則若是最後才疊上,就會產生強烈的反光效果,而無法與其它的墨色相容。

不過,墨中的含膠量,也不能過少。因為過少,會讓筆尖難以運行,而增加與紙面的摩擦力。此外,膠量過多或膠性過弱時,也會容易讓碳粒的分布均勻,使得淡墨與淡墨之間的覆蓋性變差,又無法讓前後堆疊的墨色,有所區別。

    因為黑色顏料在使用前,是以粉末狀態加以保存。所以,我們很難對顏料中所含碳粒的粗細,做出適當的要求,也就是說,固態墨可用硯,而液態墨則可用取碳技術的優勢,來控制墨中所含碳粒的粗細度,但我們在自製黑色顏料的過程中,是無法做出同等的控制。

當我們取得黑色顏料的黑碳後,大多會以粉末狀態加以保存。這是因為要保留其材質特性,如果作成墨般,就會與墨的材質特性接近,而多少失去使用黑色顏料的意義。

不過,倘若一定要獲得更為細微的碳粒,則就必須再次的加工,而可選擇的方法有三,一是用缽研磨;二是加膠漂淨。筆者所謂「漂淨法」,便是利用色料中,所含顆粒的粗細之不同,而造成彼此之間,在沈澱的速率上,也會有快慢的差別。

漂淨法

至於,此法的操作步驟,是我們必須先將粉狀的色料,調膠後,再加水。如此,才能讓色粉不至於漂浮在水面上。而後,再加以攪動,待盤中的色水,變得清澈時,便立即將清澈的部分,倒入另一盤中,則殘留在原先盤中的色料,必定多屬於較粗的顆粒。因此,利用這樣的手法,就能將色料中,原本粗細不同的顆粒,加以分級。

而清迮朗在《繪事瑣言》中,也曾提及漂色的方法,他說:「漂色,非用膠水,則粗細不分,但不可太稠,須用稀膠水漂之。其標自隨膠而浮於上,其腳自得膠而貼於底,故能分出三四層。」三是製成固態墨的形制。而這三種方法,雖然以第三種方法,最為有效,但也會讓黑色顏料的材質特性,與墨相近,而降低其製作與使用的意義。

總瀏覽 32,492 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