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拍機運用於山水畫創作之可能性經驗分享

Let's share!

Last Updated on 2024-01-12 by 梁 震明

拍機是現代科技產物,又能對我們山水畫家的創作,運用出什麼樣的可能性呢?

搜盡奇峰打草稿

察一直是我們藝術創作相當重要的環節之一,如此也才能對描繪對象產生不同的理解與認知,進而創作出有情感的作品出來。而空拍的當下,除了能拍攝更多不同角度的照片,同時也能錄影,回顧影片時有助於加強對實景的感受,而靜態照片則是更能詳實的觀察,各種山川景物與地質肌理的特色。

許我們會把藝術創作想像的過於容易,看著一張照片跟著照畫,就是藝術創作,但其實歷代名家費盡心思,絞盡腦汁,走遍千山萬水,無數廢畫被撕碎丟棄,最後也可能只是成就少少數張好作而已。也因此遊客般的踏青踩點,隨手一拍,可能與殘酷的創作要求,還有十分遙遠的距離,如何擴大我們手邊的圖像資料,也僅是藝術創作前重要的基本功課之一。

由實景來創作是個人山水畫表現相當重要的堅持,也是選擇空拍來收集相關創作素材的依據。而先前大多數是前往當地遊歷采風,並適時拍下自覺有創作可能性對象的照片,進而作為未來創作的重要參考資料。

突破相機拍攝角度的限制

機雖然使用方便,但總會感到有些侷限,尤其常面臨到取景角度,難以無限擴張的難題,對於相關的細節,因地形的條件,也總難近距離的觀察。畢竟當吸收到描繪物像的相關資訊越多,越能讓畫家的我們產生不同的想法。

前去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雖然總是被燕子口和九曲洞的嶙峋河谷地貌深深吸引,高聳入雲的青山外,亦見到許多超乎想像的白岩奇石立於立霧溪畔,這些裸露的雲石,無論是黑白相間或是潔白無瑕的石色,都令人目不轉睛,其實當下就有一種體認,倘若能飛離步道站在溪谷中,近觀仰望這些怪石,必定更為震撼。

空拍機所能拍攝的內容,可以輕易突破一般人站立時所擷取的畫面高度與角度,且還有具有偵搜的價值。就偵搜功能來論,可以讓我們在短時間對想要創作的對象,進行初步的探勘工作,例如太魯閣峽谷各步道下方的溪岩,就可以先透過空拍機的鏡頭,來了解是否還有值得描繪的對象,如果有,就可以進行細部的拍攝工作。所以本次的研究方法就是借助實際操作空拍機來驗證其可能性,並進行相關的比較與研究心得分享。

於必須不斷磨練飛行技巧與經驗,所以先前的拍攝對象多與個人創作無直接關連,現就近日刻意進行的空拍繪畫創作對象所獲得的經驗,加以說明。

然曾到大園許厝港濕地、東澳粉鳥林、頭城外澳、石門麟山鼻和小琉球等地空拍,但目的還是以拍攝影片和熟悉空拍機性能為主,所以並不能對個人產生強烈的創作欲望。

(一) 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

趟前往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空拍,主要是希望把一些自己很喜歡描繪的創作對象,再次利用空拍機來捕捉不同於先前用單眼相機所拍攝的畫面與角度,讓個人對此地的奇岩怪石和地形水文有更深入的認識與體悟。

要拍攝的地點以長春祠、靳珩公園和錐麓隧道口為主,畢竟這些地點的空間較為寬闊些,空拍機的活動範圍也比較大。將空拍機往河谷低飛,希望能拍攝到有種類似站在立霧溪裡觀看的視覺效果,也是這次主要的飛行計畫之一。

申請好空拍許可證後,就一直關心花蓮的天氣狀況,還好天氣都算不錯,2021年 12月31日整天是略陰的天氣,而1月1日上午則是有陽光照射的條件。

為要不斷在太魯閣空拍取景,所以也決定在太魯閣車宿或露營是比較適合的方法,至少一大早就能起床直接工作,相關的干擾也會比較少。12月30日傍晚出發,到合流露營區已經快晚上9點。此營區不能生火,也無提供電源,因此攜帶的裝備少了很多,僅帶著棉被、天幕和五人帳及車用電池就前來。

離上次來此空拍,也將近快一年的時間,上次是車宿,這次改為露營方式,感覺睡眠品質好了很多,也因為多了一年的時間磨練空拍技巧,所以這次空拍的結果較上次更為熟練一些,拍攝的範圍與地點也較上次多上許多。

天兩夜的行程,都是一早就起來拍攝,因為此時的風勢較小,遊客也比較不多,為了方便工作,所以這趟是選擇睡在太魯閣合流露營區,會在此地露營的露友,似乎以登山客居多,而夜晚的低溫,還是能讓人冷到受不了,不過無電的狀態,反而能早早就寢,也是不錯的事情。

較寬闊的河谷就用2 Pro飛行,相對較為狹小的地方就用Air 2,由於衛星訊號一直不好,多數是在姿態模式下完成,飛行高度無法超過30公尺,也無法使用自動返航功能,因此目視空拍機飛行位置與軌跡就非常重要,一定要緊盯空拍機,否則要返航時會不知道空拍機身在何處。

天的溪水依舊湍急,但感覺較為清澈些,水色也更為漂亮些,甚至某些地方可以見到溪底,而個人認為太魯閣最美的奇岩都位在溪谷的位置,因為不斷被溪水沖刷,那種石色的潤澤感與被水流形塑的造型,是非常的迷人,只可惜我們無法站在溪谷中觀看,所以這也是本人想利用空拍機拍攝的緣故。

共兩天拍攝了318張照片及354個影片片段,總結來說,來此地空拍,難度算是頗高,並非適合初學者,幾乎都是要用姿態模式來飛行,除非對空拍機的性能十分熟悉,不然很容易因為慌張而失控,而早上拍攝的條件又比下午好,所以能住在太魯閣附近的飯店或民宿,是比較好的選擇。

(二) 東北角龍洞

前來龍洞空拍都是下切到靠海的位置,站在岩石上操控與拍攝,這次是從上方步道的高度,直接將空拍機往下飛行,總計拍攝三天,共拍了1108張照片及217個影片片段。不過第一天因為是陰天的關係,所以只能算是嘗試飛行,也返家經過反覆觀看影片檢討後,重新選擇值得再次空拍的角度與地點。

然之前去太魯閣,有了由上而下空拍的經驗,但是龍洞高低落差更大,至少50公尺左右,也無形提高拍攝的難度。從上而下拍攝,最難的地方,是無法準確掌握空拍機,距離海面與岩石的高度,只能不斷微調,以較為安全保險的距離進行記錄,所以Air 2有較長的滯空時間,反而是比較適合在這個條件下進行空拍工作。

龍洞拍照,從上方步道爬到下方靠海的岩層區,來回大概要花費三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但從上而下的空拍,不需要半個小時就能大範圍的拍攝自己想要的畫面,且很多時候是懸停在海上拍攝,這也是之前無法企及的部份,而用4K錄影也能事後看到更多之前無法察覺的細節,例如岩層深入海底的部份。

數時間是採用前後直飛,也就是不更動機身飛行方向,前行到達目標拍攝完畢後,再直線後退返回。或是定點懸停,僅移動鏡頭,以調高或調低的方式,來獲取想要的畫面。

至於飛行的速度其實不需要太快,畢竟我們是拍攝所需的創作圖像資料,而不是追求刺激的空拍飛行影片。如果要移動空拍機的位置,也會選擇在下面有岩石的上方進行,這是預防若不幸墜機,尚可快速將空拍機往岩石區偏移, 至少還能拿回記憶卡,也能避免電池污染環境。

外也發現初春季節去龍洞拍攝,反而比夏天理想,雖然容易遇到陰天的天氣,但風力相對較為平穩,且因為先前陰雨的關係,也比較容易拍出岩石上的肌理與線條 。

外由於有先前在太魯閣空拍的經驗,所以刻意降低錄影的次數,專心進行拍攝照片工作,且在龍洞空拍的壓力也比太魯閣高上許多,畢竟空拍機如果不慎墬海,是無法拿回記憶卡的。 為何會不斷拍攝龍洞,當然最大的目的,就是因為個人繪畫創作的需要,其實會買空拍機也是因為這個緣故,當初就是希望透過空拍機來拍攝一些很難觸及的視角,好讓自己偏好的實景山水畫創作,有更多開發與實踐的可能性。

對山川地景進行更全面的探索

前提及的兩次針對創作需求所進行的空拍過程,對於當地奇岩的理解,也產生了不同的認識與體會。以太魯閣峽谷為例,長春祠下方的溪岩和位於靳珩公園對面的印第安酋長石,因為空拍而累積了更多可用的素材,也見識到許多以前在此未曾見過的畫面,但在偵搜其他地點上,則尚未找到值得開發的部分,有待往後的持續探索。

於龍洞,位於步道中段和後段的海岬及懸崖處,也有不錯的收穫,從定點拍攝到多點拍攝,影像的視角更加全面,能夠選擇創作的畫面也無形增加許多。尤其是對突出的海岬奇岩,因為從四面八方空拍,才發現其整體結構與造型,是如此的超乎想像。但歷經多年的到此搜集圖像,是否已將其搜盡?答案是還尚有努力的空間,某些視角仍有待補齊,尤其是從海上遠觀的畫面,所以搜盡之難,絕對是超乎想像。

實之前剛買空拍機的時候,一股腦往龍洞衝,結果飛行沒幾次,就發生墬海的意外。這次買了新機,幾乎是相隔一年,且練習飛行不知道幾趟後,才嘗試從上而下的飛行方式,但還是會遇到一時不知道如何處理的狀況,好在對空拍機的性能還算了解,所以才能靜下心來慢慢處置,也讓空拍機能夠順利歸來。

了太魯閣的空拍經驗,才逐漸明白必須減少影片拍攝的時間與次數,如果我們空拍目的,是要用於繪畫創作的話。畢竟照片有助於我們觀察許多的細節,與比較不同的構圖效果,且造型的取捨上,也有一定的助益。 不過大範圍的空拍影片記錄,依然無法捨棄,因為還是能幫助我們發現一些之前未曾留意,卻又值得入畫的部分。

為曾經坐船在海上觀看龜山島和基隆嶼,那種終於可以用各種角度欣賞的繞島過程,尤其是面對太平洋的那端,體會到個體視覺觀察的侷限和後續可以挖掘的部分,借助空拍機的運用,讓這個目標更容易達成。所以我們並非只是單純的飛高,或是把空拍機當成遙控飛機,肆意的隨性操控它,而是鎖定想要拍攝的對象,可近可遠,可上可下,進行地毯式般的全方位觀察。

定是需要外出空拍,也無形增加我們接觸大自然的機會,當然我們也不一定要強調空拍機對於山水畫創作一定有什麼具體幫助,況且山水畫又與風景畫不同,描寫自己的胸中邱壑,也不一定要與現實物象有太大的關聯,不過外在的觀察與蒙養,對於內心世界的營造,還是能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另外有趣是創作蠻重要的觸媒,如何有趣,方法很多,用新的媒材,玩玩影片創作,都是可以增加對相關主題的認識,例如製作一部空拍影片,前前後後至少要反覆觀看十次以上,也就無形的增加觀察的次數,腦海的印象也更能加深,或許也就能夠畫一張,比只看一張照片更加靈動的作品來。

山水畫家的藝術

總瀏覽 14,403 次數
山水畫家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