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on 2023-01-03 by 梁 震明
新街溪口的特殊景觀
沿著新街溪出海口,欣賞舊昔漁民撈捕鰻苗所放置大小鰻架,目前已由在地藝術家完成彩繪創作地景藝術,透過鰻架藝術化,呈現許厝港附近的居民,透過鰻架撈捕鰻苗的特有捕魚文化。
桃園的捕鰻苗季
每到秋末冬初之際,氣溫漸冷之時,強勁海流中會夾帶著鰻魚苗,並匯聚在新街溪口,準備上溯到溪流裡棲息。
台灣漁民捕捉的高經濟價值鰻苗,屬於日本鰻,成鰻為銀白色,出生於距離台灣3千公里遠的馬里亞納群島西側海域。剛出生只有幾公釐長、形如柳葉故稱為柳葉鰻。
隨洋流漂浮數千公里成長至60mm,轉變為全身透明的玻璃鰻,抵達東亞各國沿岸時,會被陸地河口淡水吸引而溯河上游。此階段就是漁民捕捉鰻苗的時機點,也因這時期鰻苗型態透明,細如針線長約6公分,所以又稱為鰻線。
台灣常見沿岸捕鰻人是身穿青蛙裝,手持綠色三角網,站在岸邊不動等待,以網盛浪檢查有無鰻苗上網。而宜蘭蘭陽溪口是台灣捕鰻苗勝地,捕鰻習慣則與眾不同,捕鰻人手持半圓形2米至3米長的手拉網,在潮間帶海浪中,來回移動拖行。
每年入冬後的第一批鰻苗造訪時,捕鰻人就得摸黑出現在海口,繫起頭燈,並爬上原先約一層樓高的捕鰻苗架,趁著潮汐漲退之際,開始徹夜捕撈作業。捕網是向外張開,如漏斗般,並用繩子固定在架柱上,讓鰻苗自然往中間游入,並最後聚集在長方形收集器中。
捕鰻人利用木材與竹竿在淺灘或礫石灘上架設階梯式鰻架,就是為了方便他們順應海潮漲退而上下移動,當海水越漲越高,捕鰻人順著階梯爬高,就能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繼續捕撈鰻苗。
許厝港捕鰻苗
近年來許厝港捕鰻苗的文化已日漸流失,目前僅剩約百名捕鰻人和48座列管的鰻架,而桃園地區合法的捕鰻苗季節是每年的11月至隔年的2月,且大致可分三個區域,一是埔心溪至老街溪出海口,二是竹圍漁港南岸至埔心溪出海口,三是大堀溪至觀音溪出海口。
不過經由在地藝術家們的努力,並以彩繪鰻苗架的方式,而讓它們再次成為大園海岸邊的特殊的人文地景藝術。
捕鰻架空拍心得分享
看似偏僻的地方,想不到假日的許厝港濕地還是會遇到塞車的情況,畢竟聯外道路真的不是很寬,來此一定要互相禮讓才行。
這是拍完捕鰻架後回程時才遇到的狀況,大概很多人都想來這裡等著看夕陽,而我就是喜歡來看這些有歷史痕跡的事物。
如果是捕鰻季節大概也很難用空拍機記錄,東北季風的強勁可不是可以等閒視之的,所以夏秋之際才是拍攝的好季節,等到冬天再拿單眼相機拍攝捕鰻人捕鰻苗的情況。
而經過彩繪的捕鰻架更有吸引人的效果,也讓它們有了與以往不同的文化感與生命感,能有機會繼續傳承下去。
到新街溪口來拍攝這裡的捕鰻架,個人是非常喜歡這裡的感覺,雖然多數拍攝的當下,不是捕鰻苗的季節,但看到這樣世代相傳又充滿智慧的捕鰻設施,內心就有一種想要好好記錄的衝動與想法。
畢竟這是需要經過多少人的細心維護,才能在此屹立不搖。最後要提一下自己在現場所見,在空拍的時候,有見到志工們正在撿拾海邊的垃圾,難怪這個河口一直保持的相當漂亮,而這些志工主要是由原本捕鰻苗的漁夫所組成,所以到這裡千萬要珍惜,並把自己製造的垃圾帶走呦!